近日,上海长兴岛举办的船员技能大比武以十大核心项目为载体,通过高强度、高仿真度的竞技场景,系统性检验并提升了船员队伍的专业能力,为行业技能标准化建设提供了生动实践。
一、项目设计:紧扣实战需求,覆盖全岗位技能链
本次比武设置船艇操作、撇缆、齿轮泵拆装、八股缆插接、消防服穿戴等十大项目,精准对接船舶作业中的关键环节:
应急处置能力:消防服穿戴环节要求选手在秒级响应中完成全套装备穿戴,模拟船舶火灾等紧急场景,考验船员的心理素质与操作规范性。例如,选手需在30秒内完成防护服、呼吸器等装备的快速穿戴,误差不超过2秒,确保实战中能争分夺秒抢险。
设备维护水平:齿轮泵拆装项目要求选手在20分钟内完成设备解体、故障排查与重装,误差率需控制在0.1毫米以内。这一项目直击船舶动力系统维护痛点,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(如部件清洁、间隙测量)的考核,推动行业从“经验维修”向“精准维修”转型。
基础操作精度:撇缆比拼中,选手需将缆绳精准投掷至25米外的目标区,误差不超过0.5米。这一项目源于船舶靠泊作业,通过量化考核标准(如投掷角度、力量控制),强化船员对基础技能的极致追求。
二、竞技亮点:三代同台竞技,传承与创新并存
“老中青”梯队协同:比赛吸引近200名船员参与,涵盖从业5年内的青年船员、10年以上的中年骨干及即将退休的资深船员。例如,在船艇操纵项目中,青年船员负责数字化导航系统操作,中年船员主导靠离泊决策,资深船员提供风险预警,形成“技术互补+经验传承”的良性循环。
团队协作深化:八股缆插接项目要求4人团队在15分钟内完成直径8厘米的缆绳编织,插接点需承受5吨拉力。这一项目通过分工协作(如量尺、编织、加固),强化船员间的默契度,为实际作业中的高效配合奠定基础。
科技赋能传统技能:部分项目引入智能评分系统,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齿轮泵拆装中的扭矩数据,自动生成操作规范度报告。这种“传统技能+数字技术”的融合,既保留了手工操作的精髓,又提升了考核的客观性与透明度。
三、行业影响:推动技能标准化,服务航运高质量发展
构建人才评价体系:比赛结果将纳入船员职业资格认证参考,为行业提供可量化的技能标杆。例如,消防服穿戴项目的最优成绩(28秒)已被多家航运企业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标准。
促进政企工合作:活动由长兴岛船员行业工会联合会牵头,联合海事部门、航运企业及职业院校共同制定规则,形成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导、院校支撑”的协同机制。这种模式为全国其他港口提供了可复制的技能提升范本。
服务国家战略:长兴岛作为世界级现代化造船基地,此次比武直接对接“交通强国”“海洋强国”建设需求。通过提升船员队伍的应急响应、设备维护等核心能力,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稳定、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提供人才支撑。
四、未来展望:从“比武竞技”到“常态赋能”
此次比武的成功举办,标志着行业技能提升从“单一赛事”向“长效机制”转型。下一步,可探索:
建立动态项目库:根据航运技术革新(如LNG动力船舶、智能航行系统)动态调整比武项目,确保考核内容与行业前沿同步。
推广“赛训一体”模式:将比武标准融入船员日常培训,通过“月度小考+年度大比”的常态化机制,实现技能提升的持续迭代。
加强国际交流:借鉴国际海事组织(IMO)相关标准,邀请国外船员参与竞技,推动中国船员技能标准与国际接轨。
结语:上海长兴岛船员技能大比武以“十项全能”为支点,撬动了行业技能提升的杠杆。通过实战化、标准化、协同化的竞技模式,不仅锻造了一支技术过硬、作风优良的船员队伍,更为中国航运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提供了坚实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