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模式背景:航运经济快速发展下的矛盾凸显
随着长江航运经济蓬勃发展,市场主体繁杂、从业人员众多,劳务纠纷、侵权纠纷等水上矛盾日益突出。船员群体长期面临“打官司难、维权成本高”等问题,传统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复杂需求。为此,长江海事局自2024年10月起,创新推出“水上枫桥”治理模式,以多元共治为核心,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纠纷化解体系。
二、模式创新:三大中心构建“一站式”服务体系
长江海事局联合法院、公安、司法、人社等部门,在九江、宜昌、武汉等船员集聚区建设“三中心”:
法律服务中心
提供海事海商类仲裁、法律咨询、法治宣传等服务,帮助船员理解法律法规,降低维权门槛。船员权益保护中心
聚焦劳动合同、社会保障、职业规划等核心诉求,通过典型案例指引、权益风险提示手册等方式,增强船员法治意识。例如,江苏海事局联合司法部门编制《船员权益风险提示手册》,以漫画形式揭示“黑中介”陷阱等风险点。水上多元解纷中心
整合调解、仲裁、诉讼等资源,实现纠纷“一站式接收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”。例如,九江中心通过海事、公安、司法、人社联合调解,成功化解一起船员欠薪纠纷,从受理到追回欠薪仅用数日,船员感慨:“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,调解结果我们都很满意!”
三、治理成效:数据与案例印证模式生命力
量化成果显著
截至2025年9月,长江沿线建成12个“三中心”,覆盖四川至安徽段,累计调处纠纷303件,涉及争议标的2500余万元,为船员追回欠薪165万元。
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构建的“一城一站”网络覆盖21个港口城市,调解成功率超95%,服务船员6000余人、企业300余家。
典型案例彰显公平
宜宾集体欠薪案:2025年6月,宜宾海事局牵头调解8名船员被拖欠的13万元薪酬,通过连续3日协调,促成船东现场支付欠薪及补偿金,船员激动表示:“没想到这么快拿到血汗钱!”
荆州船舶作业纠纷:两艘货轮因卸货问题爆发冲突,荆州海事局联合多部门在船头组织调解,1小时内化解纠纷,避免矛盾升级。
四、模式特色:四大机制支撑长效治理
多元共治机制
联合20余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,打破部门壁垒,形成“行政+司法+社会”协同格局。例如,南通派出所牵头搭建长江崇川段公共安全共建区平台,整合20家单位资源,实现矛盾纠纷源头治理。科技赋能机制
江苏海事局在政务自助终端嵌入纠纷调解模块,船员可在103个服务点自助申请调解,实现“不见面咨询、不握手言和”。党建引领机制
推动成立跨省域船员行业党委2个、功能性党支部10个,指导933家航运企业建立党组织,辐射引领20余万名船员。例如,依托水上党群活动阵地开展“理论进锚地”“党课上船头”等活动,增强船员职业认同感。服务延伸机制
建成30余个综合性水上党群活动阵地,提供政策咨询、物资采买、快递投送等“一站式”服务,开展“水上义诊”“远程问诊”“船头义剪”等活动,打通关心关爱船员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五、社会评价:船员获得感与行业认可度双提升
船员群体点赞
船员袁爱军表示:“以前觉得‘三中心’是挂墙上的牌子,现在知道是能跑腿、能办事的‘自家人’。”航运企业支持
企业负责人认为,模式通过预防纠纷、快速调解,降低了运营风险,提升了行业稳定性。行业示范效应
该模式被交通运输部列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长江实践样板,为全国水上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。长航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叶飞指出:“通过法治与民情交融、机制创新与为民服务共振,书写了长江高质量发展的答卷。”
六、未来展望:从“全覆盖”到“高质量”
长江海事局计划到2026年底,延伸劳动仲裁、法律援助、司法公证等特色服务,进一步丰富“水上枫桥”内涵。同时,探索将模式推广至长江全流域及内河航运领域,构建“海陆联动”的船员保障体系,助力我国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。